《劝学》导学案
概要: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合作探究】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
《劝学》导学案,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合作探究】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www.5ijcw.com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巩固训练】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4)(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5)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6)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横渡。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意志)集中在某个方面。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3)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 ) (4)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5)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4.“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用心一也( ) (2)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3)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4)莫用众人之议也( ) (5)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 ) A.青,取之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键字: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劝学》教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