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
一、学习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指导
1、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报告文学的特点。
2、筛选积累重要字词
3、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画。
4、 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标记相应的段落。
5、②与“外头工人”相比,包身工具有什么特点?试给包身工下定义。
6、 ③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四.【知识链接】
1.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______,又具有______的体裁。就题材而言,要求必须选择______;就表达而言,要求必须用______的表现方法,______和______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2.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3. 作者简介:
《包身工》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他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曾创作了____________等著名剧作。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______和______是他根据鲁迅和茅盾的原作改编的。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检查预习情况。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蠕动( )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骷髅( )
谄媚( ) 怔住( ) 锭子( )
解释词语:*吆喝: *呻吟:
怜悯: 气烘烘:
关键字: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包身工 教学设计
《《包身工》导学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变色龙教案
- · 波兰特下跪赎罪受称赞
- ·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赤壁赋》说课详案
- · 陈情表学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