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
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
(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1、介绍作者:
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2、解题:
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
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
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
3、提问:包身工制度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4、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关键字: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包身工》教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变色龙教案
- · 波兰特下跪赎罪受称赞
- ·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赤壁赋》说课详案
- · 陈情表学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