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 文章分析
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
学生回答:5——10是听雨
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 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
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
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 思乡之愁
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 (视——触) 耳朵太长 (听——视) 笑声很甜 (听——味)
声音响亮 (听——视) 味道很浓 (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关键字: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变色龙教案
- · 波兰特下跪赎罪受称赞
- ·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赤壁赋》说课详案
- · 陈情表学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