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说“木叶”》教案设计1» 正文

《说“木叶”》教案设计1

[09-28 19:28:58]   来源:http://www.5ijcw.com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850

概要: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说“木叶”》教案设计1,标签: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木叶:疏朗微黄(给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树叶:繁润青翠(感觉就像窗外,偶尔飘落的一两片还饱含水分的落叶。)
    ⒌好,这些具有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注意结合整个诗句分析)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空阔 黄色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饱满 绿色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疏朗 微黄
    落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繁润 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词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板书)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㈢迁移:
    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www.5ijcw.com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不同的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令人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令人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探春——令人钦佩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㈣总结: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如蒙娜丽沙微笑般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㈤作业:
    选取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意象,找出与其相关的四首诗,比较在不同的诗中所代表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㈥板书:
    说“木叶”
    树:繁茂,葱茏,婀娜,青翠色——像一位圆润婀娜的少女
    木: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骨的硬汉。
    木叶:疏朗微黄
    树叶:繁润青翠
    结论:不同暗示性的词,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上一页  [1] [2] 


关键字: Tag:高三语文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

《《说“木叶”》教案设计1》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