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要记得收藏我们的网址哦(www.5ijcw.com) —— 我爱教程网 。
  • 查资料

当前位置:我爱教程网知识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2» 正文

《过秦论》教案2

[09-27 16:07:24]   来源:http://www.5ijcw.com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8520

概要:解析:A表并列的连词,可译为“并且”。答案:A3、对这段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措施。B.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C这段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www.5ijcw.com 解析:本课的中心是论述秦亡的
《过秦论》教案2,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案例,http://www.5ijcw.com
解析:A表并列的连词,可译为“并且”。
答案:A
3、对这段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措施。
B.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这段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www.5ijcw.com   解析:本课的中心是论述秦亡的教训,各段也应该和中心有一定的联系。从这段文字来看, 正是秦始皇辉煌的时候,而这恰好与后文的失败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答案:B 规律总结
1、虚词“之”的用法可以做代词,可以作助词,可以作动词。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2、“而”常作连词,表示各种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
3、筛选文章中心的重要信息,必须注意对材料的整体阅读,形成整体意识,要针对题干要求,细心核对选项,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教材习题解析] 方法点拨
一、答案要点:秦灭六国前对各国诸侯处于攻势,因而崇尚诈力,不施仁义;六国既灭,它已转为守势,却依旧崇尚诈力,以天下之民为敌而不施仁义,这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因而自取灭亡。当然这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再探讨。
二、1.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引用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还是为了证明行仁义而夺天下的道理,为自己的中心论点作铺垫。
三、 1、拥 例:拥雍州之地 
2、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3、举 西举巴蜀
4、徒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5、分裂 分裂山河
6、因 因遗策 7、将 将数百之众 
8、人、徒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四、见“内容详解”部分 一、设题意图是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会运用观点驾驭史实。
二、这两个题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同学们对结构和中心的把握。
三、本题很有意义,一方面我们了解了古汉语的用词特点――对应性,另一方面也教给了我们解词的方法。
[知识应用自测] 思路导引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文言虚词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但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为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并注意积累文言虚词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虚词归纳:“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上一页  [1] [2] [3] [4] [5] 


关键字: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河渠书》教案

《《过秦论》教案2》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