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2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结合电影《祝福》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明确:祥林嫂有对命运抗争的一面,甚至以死来抗争,但他的抗争是在承认社会规范下的反抗。电影中的“怒砍门槛”不符合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小说的环境和主题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
导入:关于“祝福”
(一)三次“祝福”
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第二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第三次“祝福”时,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
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四场飞雪”
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明确:,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
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冷漠的社会环境”
讨论: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 祥林嫂再嫁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
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
www.5ijcw.com 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2、 儿子被狼吃了
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
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厌烦得头痛”了。
3、 祥林嫂头上的疤
阿毛的故事镇上的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的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的故事,还希望人们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关键字: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祝福》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