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脉
能力目标: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那是毫无预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样踩着单车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那个熟悉的转弯处,忽然有一个绚烂的红点似乎正在闪烁而我却没有在意,就在单车使过去的刹那,生命中的痛苦就无限地绵延开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点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这是老师对史铁生的那场车祸的描述。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国当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活得最绚烂满怀理想抱负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对这个年轻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残忍,在史铁生活到壮年的时候,患上了肾病,从此他开始化疗。这篇《我与地坛》就是在他患上肾病以后写的,他说: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也许对他来说写作对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不自杀,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当今的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可以说史铁生用写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却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无怪乎,当代文学界将史铁生看作是当代中国一个精神标志,还说自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那么从这个结论我们足可以看出史铁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约略窥见史铁生写作的内容了。
总括: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个部分是《我与地坛》这篇中篇小说的前面两个部分,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意义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同学们预习过了,它写了哪两个关系?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写了我与母亲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中作者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分析:
地坛的破败沉静(第1、2、3自然段,重点的是第三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同学们先来齐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几篇”一二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请注意一下,“沧桑”的读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坛。我们可以从这两段中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宿命,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经安排好的,人是无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
什么是剥蚀生命最有利的手段呢?老师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3个问题: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中的动词后面的宾语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由原来的受动变为主动,没有了宿命的意味,变得直接平白,没有文采,收不到强调命运作用的效果。
3、如何理解“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永恒的时间里,人却在不断老去,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的感叹。这段中可以总结出地坛什么样的特点?破败沉静。是不是地坛真的破败到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
关键字: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
- · 变色龙教案
- · 波兰特下跪赎罪受称赞
- ·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 ·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 · 《赤壁赋》说课详案
- · 陈情表学案
-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 · 篱笆那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