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一、课前提升 交流预习
1. 温故知新
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展示
2.探索新知
读准字音:
作揖 带挈 腼腆 星宿
兀自 长亲 桑梓 忌讳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
三、分层提高
1.分层练习
①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事件揭露科举制度的哪些弊端?
②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③众邻居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有何不同?
2.交流提高
①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②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要点
①夸张性的故事情节。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②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对比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身上,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③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作者运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和富有戏曲性细节描写,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例如“像你这尖嘴猴腮,……就想吃天鹅屁。”表现当时胡屠户越训斥语言越尖刻,越来气。写范进看到报帖是言行,屠户给女婿扯衣襟的细节等等,都令人感到可笑、可鄙、可悲。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①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②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③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 )
关键字: Tag: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故乡导学案1